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

时间:2014-05-06 06:28 点击:
【摘要】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认识。 【关键词】探究;主体参与;主体地位 【中图

  【摘要】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认识。

  【关键词】探究;主体参与;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主体性教育正是着眼于促进人的发展,突出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将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但在实际教学方面,更多的设计是教师活动,而很少从学生的角度、特点去考虑。事实上,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清楚地表明,探究应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探究——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探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导思想。

  1.“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荷兰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也认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因而学校的教学必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进行再创造的方法。“探究——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益尝试。

  2.“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开展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高度抽象的形式化的特点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因此,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重要的数学事实和结果,如公式、法则、定理等。由此可见,“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很积极的意义。

  3.“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与策略。

  “探究——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材料,主动地探究发现,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导、学、探、议、练”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结构不失为好的尝试。

  “导”——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

  “学”——就是指学生“自学教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按教材或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的学法指导自学教材。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